當前,人工智能正從技術突破走向規模化應用,成為重塑經濟社會形態的核心力量。近期,國務院《關于深入實施“人工智能+”行動的意見》(以下簡稱《意見》)的出臺,標志著我國智能經濟發展進入“系統布局、全域滲透、生態共建”的新階段。這也推動人工智能從工具性應用轉向對經濟社會各領域的深度重塑,形成場景驅動、生態協同、治理創新的中國特色發展路徑,為培育新質生產力提供核心引擎。
時代邏輯:從技術試驗到價值創造的歷史跨越
當前全球人工智能出現了從“技術爆發期”向“價值創造期”的關鍵轉折,我國在這一進程中既面臨技術落地的“最后一公里”挑戰,也擁有場景豐富、產業體系完備的獨特優勢。
從技術演進看,大模型已具備復雜問題處理能力,智能體實現從“理解”到“行動”的跨越,解決了算法與實際應用的鴻溝。從需求側看,傳統產業轉型升級、消費市場提質擴容、公共治理效能提升等多重需求疊加,推動人工智能應用進入“爆發臨界點”。然而,技術與需求的“甜蜜點”尚未完全形成。部分領域存在“為AI而AI”的形式主義,技術供給與行業需求存在“語言壁壘”,數據孤島、算力成本、標準缺失等問題制約效能釋放。《意見》正是通過頂層設計破解這些瓶頸,推動人工智能從“碎片化應用”向“系統性滲透”、從“技術創新”向“生產力變革”躍升。
中國路徑:場景、生態與治理的協同創新
全球人工智能發展呈現多元路徑:美國側重技術領先和標準主導,歐盟強調風險管控和倫理規范,而中國通過《意見》展現的,則是“以場景為土壤、以生態為支撐、以治理為保障”的特色路徑。這一路徑充分發揮我國數據資源豐富、產業體系完備、應用場景廣闊的優勢,將“規模優勢”轉化為“系統優勢”。
(一)場景驅動:從“市場優勢”到“技術定義權”。我國擁有全球最大、最豐富的應用場景:超大規模消費市場培育智能終端需求,完備工業體系提供智能制造場景,復雜社會治理催生智能治理需求。《意見》通過“政府引導+市場主導”開放場景,如“推動政府部門和國有企業開放場景支持技術落地”,讓技術在真實場景中迭代優化。這種“場景—技術”的正循環,不僅能快速提升應用成熟度,更能反向定義技術方向——不是跟隨國外技術路線,而是基于中國場景需求“定制化創新”,進而爭奪全球技術定義權。
(二)生態協同:從“單點突破”到“系統競爭力”。《意見》強調“培育智能原生企業”“打造人工智能應用服務鏈”,推動形成“領軍企業帶動、獨角獸崛起、專精特新生根、初創企業涌現”的生態格局。
(三)治理創新:從“被動應對”到“主動引領”。面對人工智能帶來的就業結構變化、倫理風險、安全挑戰,《意見》提出“動態敏捷、多元協同”的治理思路:在就業方面,“增強就業創造效應,減緩就業替代效應”,通過技能培訓、新職業培育實現勞動力轉型;在倫理方面,“構建與技術演進相適應的倫理規則”,避免“一刀切”限制創新;在全球治理方面,“共建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體系”,推動普惠共享。這種“包容審慎”的治理模式,為全球智能時代治理提供了新范式。
構建智能經濟新生態
《意見》的出臺標志著我國人工智能發展從“技術追趕”進入“生態引領”的新階段,為培育新質生產力、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核心引擎。其戰略啟示在于:戰略定位上,需將“人工智能+”視為重構生產函數的關鍵變量。智能技術不僅是工具,更是改變生產要素組合方式的“乘數因子”——通過數據、算力、算法的融合,推動經濟增長從“要素驅動”向“創新驅動”躍升。
實施路徑上,需堅持“雙向賦能”與“系統思維”。技術創新與應用落地不是先后關系,而是共生關系:應用需求牽引技術突破方向,技術突破拓展應用邊界;同時,需統籌技術、產業、安全、治理等多維度,避免“單點突進”導致的失衡風險。
全球合作上,需踐行“普惠共享”的發展理念。中國通過“人工智能+全球合作”行動,推動技術普惠、共建治理體系,既提升國際話語權,又讓更多國家共享智能時代紅利,這正是“人類命運共同體”理念在科技領域的體現。
從2027年“智能終端普及率超70%”,到2030年“智能經濟成為重要增長極”,再到2035年“全面步入智能經濟和智能社會”,《意見》勾勒的不僅是技術發展路線圖,更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智能圖景。在這一進程中,“人工智能+”將重塑產業形態、生活方式和治理模式,而中國特色的智能經濟路徑,也將為全球人工智能發展貢獻“應用驅動、生態共建、包容共享”的東方智慧。
(作者朱丹 系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)
來源:北京日報
免責聲明:本網站部分文章、圖片等信息來源于網絡,版權歸原作者平臺所有,僅用于學術分享,如不慎侵犯了你的權益,請聯系我們,我們將做刪除處理!